Welcome!

By registering with us, you'll be able to discuss, share and private message with other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SignUp Now!

Nike 球鞋外底的箇中奧秘

crossoverx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11-01
帖子
276
鞋海無涯,運動用品店架上百百種,究竟哪一雙才是我的天命真鞋呢?
人是視覺動物(還是只有男人?),外型帥,看起來順眼絕對是必要條件,但對各位內行的勘履者們來說,選購球鞋時,鞋底的重要性相信一點都不小於鞋面,縱使它毫無疑問會是一雙鞋子最髒的地方,但它犧牲了自己,保護著我們的雙腳免受與地面接觸的皮肉之苦;它用自己的壽命,換來我們做出各種動作時所需要的抓地力。現居全球運動產業龍頭地位的 Nike 雖然不是歷史最悠久的品牌,但基於勇於創新和對於運動員意見回饋的重視,其在外底刻痕以及提升抓地力方面擁有許多獨到和前瞻之處,例如光是每雙鞋款的大底,Nike 就有著四道關卡,分別是場地類型(surface type)刻紋設計(design pattern)摩擦係數(surface ratio)以及橡膠成分(rubber composition)。不同用途的鞋款或許有著大相逕庭的設計語言,但相同的是,唯有通過這四道關卡的評估,才能確保該鞋款在抓地力方面保有最強大的效能。

Traction-Inside-Access_original.jpg

你能從刻紋樣式就分辯出它們分別是哪幾雙鞋款嗎?

場地類型(surface type)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地球”;同樣的,給你一顆球,你就可以開始打籃球了。

好吧,我承認這個比喻有點奇怪,但事實上這句話可是一言不假。奈史密斯博士(James Naismith)在發明籃球運動時,就是用足球作為比賽工具;所投的目標甚至也不是籃框,而是裝桃子的簍子。在經過多年的演變以後,籃球已變成全球最為知名的比賽項目之一,比賽場地也從原來的室內延伸到戶外;從楓木地板一直到粗糙的柏油路面,不論是世界各地,幾乎都看的見這個球類運動的身影。

為了讓鞋款的抓地力在各種地形上都能有效發揮,Nike 的作法不是創造一雙在什麼場地都適用的鞋款,而是先設定好該鞋款的用途與適用地形,在經過四大步驟的審慎評估後,才設計出因應的外底來應付堅硬與粗細程度不一的地面。
4106_2_original_native_1600.jpg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這雙 Nike Air Raid 。鞋底上清楚的幾個大字”FOR OUTDOOR USE ONLY” 說明了他生來就是個野孩子,配合當時一系列都市叢林的廣告宣傳,在 90 年代初期帶起了一股風潮。設計師 Tinker Hatfield 以及 Mark Smith 在創造這雙鞋款前,可是對紐約的街頭球場下足了研究功夫,最終設計出了這雙比堅硬的柏油路面更為強悍的街頭王者。

刻紋設計(design pattern)
Screen_Shot_2015-01-05_at_3.48.50_PM_square_600.png

Nike_Zoom_Kobe_8_sole2_original_square_600.jpg

KOBE_8_Sketch3_original_square_600.jpg

設計師 Eric Avar 與他一手打造的 Kobe 8

幾乎所有運動都強調著基本功的重要,籃球當然也不例外。而談論到鞋底的刻紋,如果有一種紋路是你不得不認識的基本功,那就是非魚骨紋(Herringbone)莫屬。人們很早就發現在鞋底刻上這種像是魚骨頭般整齊排列的紋路將會帶給鞋子卓越的抓地性能。就連在Nike 經過 23 個寒暑的資深設計師 Eric Avar 至今都還相當依賴這種簡單卻異常可靠的傳統設計,特別是在籃球這種需要短時間急速變換方向的運動中,只要一毫秒的差別或許會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除此之外,魚骨紋的設計也與人體的生物力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如果所有的鞋底都長一個樣,那也未免太無趣了。在保有足夠抓地力的前提之下,鞋底其實也可以像是畫布一樣繽紛,只要邁開腳步,便能觀察到設計師所挹注的細節巧思。最經典的代表,莫過於1993 年問世的 Air Jordan IX ,作為主人宣布退休後的首雙代言鞋款,它沒有失去該有的靈魂,反而透過外底上蘊藏的多種元素,提醒著人們喬丹在籃球運動的全球化推行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而隔年陪著喬丹復出的 Air Jordan X ,其條列式的鞋底更將喬丹出道以來的彪炳戰功做了最好的紀錄。對一般人來說,它們不過是一雙球鞋;但對所有經歷過那個輝煌年代的鞋迷與球迷來說,反而更像腦海中一盞永不止息的回憶跑馬燈。
air-jordan-9-sole_native_1600.jpg

Photo_2013-10-01_3_40_51_PM.jpg


時間快轉來到最近的鞋界超級新人,Nike Kyrie 1 。
SP15_BB_KYRIE_1_705277-606_Detail_1_original_native_1600.jpg

和我們大家一樣,以執導 KD 系列為鞋迷所熟知的設計師 Leo Chang 對 Irving 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彷彿人球一體的華麗切入與各種不可思議的進球方式,所以在鞋底刻痕部分便用上了符合變向角度的全魚骨紋,將抓地力表現提升至極限,一眼就看出是為了讓 Kyrie 1 成為 KI 場上最好的幫手而生。看似完全的功能取向設定,但做為其個人的第一雙簽名款式,豈又能夠如此簡單帶過? 像後掌隱藏的字母 “H” 代表了 KI 的個人座右銘: Hungry and Humble ;另外,由底部沿伸至側面的撞色鋸齒設計,則是來自 KI 出生地澳洲的知名地標: 雪梨歌劇院所得到的靈感,以上這些巧思都在在將這款鞋與 KI 的個人特質做出了最貼切的聯結。
SP15_BB_KYRIE_1_705277-606_Outsole_original_native_1600.jpg


鞋底/地面摩擦係數(surface ratio)

有專家曾指出,在任何時候,鞋底與地面接觸的面積應該要達到整個接觸面的一半。乍聽之下可能有點難懂,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凸出來的刻痕面積要比凹槽的面積多啦。只是當問題來到鞋款抓地力的時候,決定面積的三大要素 : 長、寬、高,就成了「衝擊力」、「生物力學」以及「多向性移動」,唯有經過精準的計算,才能得出最佳的解答。
SHOT06_270_original_square_600.jpg

例如當 KD 的腳掌在進行向前推進的動作時,他的足跟會是離地的狀態,只有大約前三分之一的鞋底會接觸到地面。為了在這個當下提供球員啟動時穩固的反作用力,鞋底的每個區塊都必須算出橡膠與地面的摩擦係數來決定刻痕的位置與型式。
14-450_Nike_KD_35000_Detail_4-01_original_square_600.jpg


在 NSRL (Nike’s Sports Research Lab) 鑽研生物力學超過 30 個年頭的 Gordon Valiant 在抓地力方面的研究可謂大師級人物。在他剛來到 Nike 時,品牌對於生物力學的理解與重視才剛啟蒙,而在經過了幾個十年的光陰之後,研究的成果在探討及預測運動員的各種動作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air-force-1-menu1.jpg

現在已成為經典代名詞的 Air Force 1 和 Dunk ,在 80 年代初期時可是不折不扣的實戰派代表,其鞋底的同心圓刻痕設計讓球員得以確立支點,並在腳步做出旋轉動作的時候,仍然保有良好的抓地性能。然而,對任何已知事物保持懷疑正是通往頂尖之路的必備條件,經過最新的實驗證實,魚骨紋在抓地方面的表現比起過去的所有刻痕型式都更為優秀。不過可別以為從此以後的鞋底設計將會千篇一律的令人感到乏味,仔細看看最近用上魚骨紋路的頂尖款式 ─ KD7、Kobe 9 以及 Kyrie 1 ,不正兼得了魚與熊掌,巧妙的將球員特質與故事做出完美聯結。
14-450_Nike_KD_35000_Detail_9-01_original-2_square_600.jpg

inside-access-science-of-traction-12.jpg


橡膠成分(rubber composition)

最後一道關卡,我們回到最初的原點,製成鞋底的必須原料 : 橡膠。
這種有彈性的聚合物可以透過橡膠樹取得,也能透過人工合成,在成為鞋底以前,必須先經過加熱處理程序,而加熱的時間長短,影響著橡膠的分子結構,而這正是決定橡膠軟硬程度的關鍵因素(時間越長,硬度越高),最後的組成配方將與鞋底的抓地力以及耐磨性息息相關。
4105_2_original_native_1600.jpg

Nike Air Maestro 的大底區塊分別由不同軟硬程度的橡膠材質所組成,抓地性能相當不俗。

近年來有關橡膠配方的相關研究已成為設計師的必修課程,隨著科技的演變,大底也衍生出相當多的種類變化,例如半透明的冰底、適合室外使用的XDR,五光十色,任君挑選。不論如何,設計師都能依照鞋款的不同需求找到最佳的搭配組合。
air-jordan-11-retro-legend-blue-2.jpg


最終測試與運動員意見回饋(ATHLETE TESTIMONIALS)

不論長期的研究有著什麼樣驚人的成果,Nike 始終沒有忘記根本的意義所在,那就是最後經過這些多重門檻打造的鞋款會對運動員的表現有著實質上的助益。也因為如此,與其閉門造車,Nike 打從一開始便決定與運動員維持良好的溝通管道,畢竟,他們才是真正讓球鞋發光發熱的主角。

“抓地力對一雙球鞋的評價好壞至關重要,”新科 MVP Kevin Durant 說道。“即使我們沒辦法透過雙眼看到它們的重要性,但有關鞋底的細節確實為我的比賽內容帶來相當大的不同。”

不知道各位對鞋底又有著哪些心得呢? 是否曾對哪些鞋款擁有的出色抓地力或耐磨程度感到驚艷? 在你我所生活的台灣,籃球運動的場地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仍是室外大於室外,這對現在許多高階鞋款的"幼秀"外底而言真的不是非常友善,而這也是造成鞋迷們在選購實戰球鞋時卻步的主因。幸好, Nike 也不是無感於這種現象,了解到亞洲地區的室內場地不如美國當地普及,因此現在推出的許多鞋款其實都有著亞洲與美洲版本的不同,差別在於亞洲版本看起來彷彿都是經過了強化處理一般,除了 XDR 的使用,有些在刻痕部分硬是更為粗壯,對苦無室內場地可供操練的球友真可謂一大福音呢。筆者也是較常在水泥或是PU等較為粗糙的室外場地打球的人,因此鞋底的耐磨程度自是一個絕對必須考慮進去的購入條件,而對我來說,刻紋的深度差別遠大於是否搭載 XDR ,你們覺得呢?


Via Nike、Google
 
Last edited:
頂部 底部